關鍵訊息
本研究顯示,原核大小的相對差異可反映胚胎的發育潛能。而且,當受精卵的 兩個原核大小不一致時,其原核來源(母方或父方)會影響原核行為及首次有 絲分裂的動態,提示在確認受精狀態時,除了計數原核數目,也應考量原核比 例與來源。
研究背景
在體外受精(IVF)中,觀察受精卵的原核形態是一項重要指標。傳統上,臨 床上只簡單確認是否有兩個原核(2PN),來判斷是否為正常受精。然而,原 核的不等大小、微原核或碎裂原核常與染色體異常和胚胎發育潛力喪失有關。 本研究利用時相攝影技術(time-lapse technology, TLT),分析母源與父源 原核的大小、比例及其來源對於人類胚胎發育動力學、妊娠結果與產科結果的 影響。
研究設計
本研究回顧分析了1207位接受ICSI的患者,總共取得2516個正常受精卵 (2PN)。透過時相攝影觀察原核在破裂前的面積,並計算兩原核面積的比例 (PNR,較小原核面積除以較大原核面積),同時記錄胚胎發育速率、形態、 妊娠結局與產科結果。原核的來源則依其相對位置與第二極體來區分。
研究結果
一、原核面積與發育結果的關聯 • 單純的母源或父源原核面積與胚胎發育或臨床妊娠無顯著關聯。 • 然而,PNR < 0.88(即原核大小差異較大)組別,其胚胎發育至擴張囊 胚的比例明顯降低(P = 0.0100)。 • 在原核大小不等的情況下,常伴隨:原核出現時間差延長、核仁前體 (NPB)排列減少、原核破裂不同步、細胞不對稱分裂與多核現象(P < 0.0001 ~ 0.0230)。 • 若父源原核較小,其NPB排列、PN破裂同步性與分裂正常性更差,進一 步降低囊胚形成率。 二、原核大小與產科結果 • 原核大小差異不影響臨床妊娠率、流產率、活產率或重大先天缺陷。 • 僅在母源原核較大的組別中,出生身長略為降低(P = 0.0436),但臨 床意義不明。 三、原核來源的影響 將不等大小原核進一步分成: • 母源原核小於父源(M < P,佔92.7%) • 父源原核小於母源(P < M,佔7.3%) 在P < M組中,胚胎從2細胞期起即出現發育率下降,而M < P組的影響較輕 微。此外,P < M組出現較多異常細胞分裂、原核不同步破裂與NPB排列異常, 顯示其受精後核行為出現重大干擾。
討論
本研究首次指出,原核大小不一致的受精卵,其發育潛能與原核來源有關。原 核不等可能與母源與父源原核出現時間差異造成的蛋白質競爭有關,進而導致 原核大小不均。此外,父源原核的NPB排列明顯延遲或異常,也增加染色體分 離錯誤與胚胎發育障礙的風險。
結論
雖然不等大小的原核不影響臨床妊娠與產科結果,但其會顯著降低胚胎的早期 發育能力,特別是當父源原核較小時。因此,在受精判讀時,除了觀察是否為 2PN外,也應進一步評估原核面積比例與來源,做為選擇胚胎移植時的重要依據
RBMO VOLUME50 ISSUE5 2025 104701